时间:2022-10-07 23:22:26 | 浏览:239
吕梁市下辖1区2市10县,其中6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、4个省级重点县、3个扶贫开发新覆盖县,总人口383万。国土总面积2.1万平方公里,耕地保有量为821.9万亩,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1亿公斤左右。吕梁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,多年平均降水量502.5mm。吕梁农业资源丰富、特色产品荟萃,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。2015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7元,增长7.3%。
近年来,吕梁市委、市政府始终把“三农”工作放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,坚持以打造全国著名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,以实施“8+2”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为抓手,按照“传统产业上档次、特色产业上规模、产业化经营上水平”的总体思路,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、布局区域化、基地规模化建设,启动实施了“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创建”工作,形成了红枣、核桃、杂粮、马铃薯、食用菌、林下经济、设施蔬菜、畜牧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。目前,全市共制定无公害技术标准198项,累计认证有机、绿色、无公害及地理标志的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172个,认证主体119个,面积98.5万亩。
核桃产业
以吕梁山东西两麓为重点,形成了100余公里的核桃林带,全市核桃面积达到283万亩,占全国面积的7%、全省面积的50%,正常年景产量3000万公斤左右,占全国产量的25%、全省产量的34%,汾阳市被命名为“中国核桃之乡”。在核桃加工领域,全市已形成以汾阳裕源、特达,文水仙塔,中阳慧仁等为龙头的加工企业50余个,年加工核桃2600万公斤左右,销售收入15.3亿元。“汾州核桃”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,“汾州裕源”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
红枣产业
全市红枣栽植面积达到200余万亩,常年产量3亿公斤左右,占全省总产量的50%,占全国的13.4%,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,尤其在沿黄河4个县已经形成了一条长320公里、宽20公里的红枣规模种植林带。临县红枣面积达到80万亩,年产量1亿公斤,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“红枣之乡”。“临县红枣”、“柳林红枣”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,“临县天渊”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全市红枣加工企业已达300多个,代表企业有天骄枣业、达滋枣业、奥华枣业等。
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红枣加工企业有30余家。年加工量6.3万吨,销售收入8.3亿元。
杂粮产业
常年种植200万亩,其中谷子60万亩、大豆80万亩、杂豆25万亩、莜荞麦8万亩、高粱10万亩、糜黍9万亩,其他8万亩,面积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,年产量1.8亿公斤,约占全省的12.6%。主要分布于兴县、临县、柳林、石楼、岚县等山区县,其余各县也均有分布。全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,累计发展有机谷子5000亩,绿色谷子22万亩。吕梁杂粮品质优良,质佳味香,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,经济效益较好。小杂粮加工企业有110户,年加工量15万吨左右,兴县山花烂漫公司、汾阳汾州香米业公司规模较大。汾阳市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“中国小米之乡”。
马铃薯产业
以岚县、方山、临县、兴县为重点,薯类播种面积达100万亩,总产42.3万多吨,占全省面积的26.6%,总产的26.7%,平均亩产630公斤,单产为全省平均水平。近年来,突出绿色马铃薯生产,全市累计发展有机马铃薯面积达到18.5万亩。全市形成了从种薯繁育到马铃薯初加工产业链,主要有康农薯业、方山聚隆、宜芳食品等10多户龙头企业,年加工量1.5万吨,销售收入3.1亿元。岚县大规模推广机械化耕作,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,被誉为“三晋种薯第一县”,并积极开展马铃薯主粮化开发,已开发100余个品种。
中药材产业
分布在方山、交口、离石、中阳、交城等县区。面积24万亩(其中野生抚育11.5万亩、人工种植12.5万亩)。其中黄芩、柴胡、菊花、甘草、连翘、远志、长山药、知母、板兰根、金银花、黄芪、生地等32种主要中药材被国家列入道地药材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。有吕梁中药厂、文水康欣制药等加工龙头企业。
食用菌产业
引进和种植香菇、平菇、金针菇、杏鲍菇、双孢菇、白灵菇等十余个品种。2013年以来,交口、方山、临县、兴县等8个县4674户(其中贫困户2556户)种植食用菌5300万棒,鲜菇总产量5.8万吨,产值4.64亿元,菇农户均年收入4万元左右。重点培育了汾阳山宝、临县千山菌业、交口双轩菇菜、离石永信等龙头企业,目前制菌棒能力达到年5000万棒,年加工量0.65万吨、销售收入3.6亿元。
设施蔬菜
蔬菜播种面积31万亩,其中设施蔬菜4万亩。设施蔬菜以移动大棚和日光节能温室为主,集中分布于平川四县和临县、离石、方山等7个县市区。蔬菜年总产75万吨,其中反季节蔬菜17万吨,淡季蔬菜自给率为40%。建成50亩以上的蔬菜园区67个。有孝义力农、交城坤润、交口鑫欣源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,年加工量5.9万吨,销售收入2.4亿元。
养殖业
全市肉牛饲养量34.7万头,其中存栏20.48万头,年出栏14.22万头;肉羊饲养量251.67万只,其中存栏147.24万只,年出栏104.43万只;生猪饲养量170.38万头,其中存栏60.38万头,年出栏110万头;肉禽饲养量5480万只,其中存栏890万只,年出栏4590万只,全市肉、蛋、奶总产分别达到24.64万吨、11.74万吨、3.35万吨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,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550元。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939个,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40%左右。有畜禽养殖、加工龙头企业22个,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文水贤美、胡兰、汇丰源,山西大象农牧集团、山西铭信禽业公司等。
农产品加工
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户,其中国家级4户,省级50户(含国家级4户),市级100户。2015年,龙头企业加工农产品总量135万吨,销售收入130亿元,带动农户45万户。其中:核桃加工企业11户,年加工11.2万吨,销售收入13.4亿元;红枣加工企业29户,年加工11.9万吨,销售收入16.8亿元;杂粮加工企业40户,年加工28万吨,销售收入4.1亿元;养殖企业27户,年转化粮食40万吨,销售收入81亿元;蔬菜企业12户,年生产蔬菜30万吨,销售收入1.4亿元;白酒企业6户,年销售收入2.5亿元;食用菌加工企业3户,年加工0.8万吨,年销售收入6.2亿元;其它企业26户,年加工10万吨,销售收入4.3亿元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,有74户开展了电子商务。
今年以来,四会认真贯彻落实肇庆市委、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抢抓“双区”建设、“双城”联动重大机遇,坚持产业第一、制造业优先,狠抓产业招商落地等各项重点工作,全面深化“一核一轴一廊”建设,走对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,
在护绿与开发、转绿与提升、造绿与治理共同推进下,建阳走出一条绿色发展路,既保护了生态,又发展了经济这样发展,绿意盎然东南网10月5日报道(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王柳珍)“无论是走在街上,游在公园,还是漫步溪畔,你都能感受到移步即景、
文/ 宜房君叙州区开始大展拳脚。翠屏区的发展,自然会突飞猛进。翠屏区将在叙州区的紧逼下,重新找到自我定位。整体来看,一定是向北拓展。翠屏向北,是唯一出路。一位在岷江新区有多年开发经历的地产界人士C 先生说,翠屏区在叙州设区后,将会对岷江新区
大河网讯 9月25日,“河南这十年”主题系列鹤壁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,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,鹤壁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、发生的历史性变革,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。发布会上,鹤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郝志军在答记者问中介绍,党的十八
人文荟萃、山水画廊。博望区作为我市的“东大门”,十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打造产业集群、增强民生福祉,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正在崛起。“刃具之乡” 博望区有着“中国刃模具第一镇”的美誉,近年来,博望区机床行业坚持科技创
来源:人民网-安徽频道仲秋时节,俯瞰安庆西部城区,河流纵横,湿地翠绿,一片勃勃生机……善治国者,必先治水。近年来,安庆市大观区委、区政府立足实际,把治水兴水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、先导性位置,让水资源更好地服务发展、造福人民。区水
近日,裕安区召开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会。会议由区文旅局局长臧启炳主持,区直各相关职能部门、各乡镇街、高新区分管负责人及规划编制单位项目负责人、规划设计师参会,郑敏副区长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。会上,规划编制设计师就该区“全域旅游”规划基本
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5月28日,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。省党代会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我省取得的发展成就,科学描绘了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。作为山东省头部四市,潍坊近几年来的表现十分亮眼,经
8月10日,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“媒体开放日”活动,邀请市融媒体中心、市报社记者,“大禹城”微信公众号及多家自媒体从业人员现场观摩,全面了解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公共文化建设、群众文化活动组织、文旅产业培育等工作情况。近年来,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文化旅
来源:本溪日报-本溪网今年以来,邢台市襄都区把发展城市经济综合体作为破解土地瓶颈、促进产业聚集、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,牢牢把握“推动中心城市成长”这一布局,着力构建“3444”产业新体系,加快城市经济综合体建设,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。“城